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左手湾区右手东盟 香港开拓发展新空间

时间:2025-04-25 00:37:00

新华社香港4月24日电 题:左手湾区右手东盟 香港开拓发展新空间

新华社记者林杉、牛琪、王红玉

“东盟与香港经贸关系深厚,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与大湾区的关系千丝万缕。”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这样描绘香港“左手湾区右手东盟”的独特位置,“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企业可以携手港商一起‘走出去’。”

4月初以来,美国胡乱挥舞关税大棒,作为自由港的香港也受到无理攻击。因应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香港在过去几年未雨绸缪,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另一方面加强与东盟等海外市场的经贸联系,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化解危机,开拓发展新空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用好香港最大机遇

面对美国滥施关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约8700万人口,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国家是香港的最大机遇,也是最大的确定性”。

这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无人机照片,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就在一个月前,《关于修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开始正式实施,在香港多个特别具有优势的服务领域增添了开放措施,进一步便利香港服务提供者及专业人士在内地设立企业和发展业务。

截至去年底,CEPA下的累计货物关税优惠已突破102亿元人民币。去年,内地与香港的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8万亿港元,是实施CEPA前的三倍多,平均每年增长5.6%。内地对香港服务业作全面或部分开放的部门已增至153个,占全部160个服务贸易部门的96%。

去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上,粤港企业签署126项、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经贸合作项目。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特区政府积极支持香港企业和人才拥抱大湾区的无限商机,更鼓励广东企业利用香港多元优势和专业服务加快“走出去”。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向新华社记者表示,约九成厂商会会员企业在内地设厂,其中近八成集中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这里不仅是香港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更是进入内销市场的关键门户。

扩大东盟贸易份额 开拓新伙伴新市场

除了积极融入大湾区,香港也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凭借“一国两制”独特优势、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跟东盟国家的合作范围广阔,大家有共同利益。”李家超说。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从2018年到2024年,东盟在香港市场份额已由7.4%上升至8.7%,排名仅次于内地。自2019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

这是2024年9月17日拍摄的香港货柜码头。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通过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加强与大湾区的创科联动,香港定必能够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整中找到新定位,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经民联副主席、特区立法会议员林健锋说。

李家超说,香港会进一步扩大香港经贸的“朋友圈”。5月初,李家超即将出访中东,谋求拓展新兴市场,帮助本地中小企“走出去”。

去年7月底,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庄子雄随特区政府代表团访问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为更多港商进军东盟市场做好部署。“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必须努力寻找新伙伴,开拓新市场,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担当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庄子雄说。

加快采取多种措施 拓宽未来发展空间

除了加强与内地和东盟的贸易关系以外,香港还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国际金融合作等,进一步稳固香港“三中心、一高地”的地位。

过去几年,香港已与21个经济体签订9份自由贸易协定,与33个经济体签订24份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遍布全球的投资贸易伙伴网络使得香港有充足的回旋余地应对外部挑战。

这是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自2022年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来,香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初创企业数量较上年增加10%,雇员总数增长7%,双双创历史新高。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表示,众多跨国企业投资香港,正是看中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坚如磐石的法治、国际化和友善的营商环境、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以及联通内地这个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和创科市场。

“香港正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关键作用,为全球企业和资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陈茂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