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突破2000亿元!深圳机器人产业全“链”开花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小慧
会弹钢琴的人形机器人、能冲咖啡的协作机械臂、弹跳力十足的机器狗、能歌善舞的火星美女机器人……4月24日,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的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如同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现场,多家机器人企业秀出“十八般武艺”,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新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多样精彩的体验。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如今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越来越多,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深圳已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深圳“机器人谷”逐步成型。不过,热闹背后也引发不少参展企业的一些“冷思考”,寻找更为确定性的应用场景,依然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最紧迫的命题。

机器人猛秀“绝活”,产业全“链”开花
本次全产业链接会是深圳市内举办的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品类最多的成果展,“集结”了180家机器人企业产品,其中包括优必选、越疆科技、智平方、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等深圳“机器人谷”企业,以及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中与机器人相关的“四小龙”。

现场,优必选的天工人形机器人,以灵巧的手势和参展观众打招呼互动。此前,“天工Ultra”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夺得冠军。据介绍,优必选在此次现场展示的机器人基础上做了一个2.0版本,叫“天工行者”,这是业内首款30万元以下的科研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天工行者’的身高是172cm,拥有20个自由度,这款机器人能在山坡、台阶、沙地、雪地等复杂地形上运行,移动速度可达10km/h。”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天工行者”的意向订单量已经有100台。
而在不远处的数字华夏(深圳)科技展位上,两个仿真机器人“兄妹”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这是我们首款仿人机器人‘夏澜’,‘夏澜’可以准确模仿人类大多数表情,比如开心、生气、悲伤等等,主打情感陪伴,实现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数字华夏科技的工作人员陈晓楠告诉记者,“夏澜”的脸部采用高强度仿生材料,面部触感自然柔软,搭载29个主动自由度,摸起来特别像人脸皮肤的手感。“人形机器人企业卷得火热,不少友商往运动性能的方向去‘卷’,我们瞄准的方向是交互领域,做有温度的人形交互机器人。”陈晓楠说。

除了整机机器人的展示,现场还云集了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比如做灵巧手的兆威机电,做光学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速腾聚创,提供关节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部件与解决方案的雷赛智能,还有携最新“机器人眼睛”矩阵亮相的奥比中光……产业链企业全面“开花”。
“深圳在机器人产业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如果要找配套的供应链企业,在深圳很快就能找到,产业链协同能力非常成熟了。”一家参展企业告诉记者。
根据深圳先进院联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24日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2024年,深圳新增机器人企业达14534家,相较于2023年10408家同比增长39.64%,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
产业链方面,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拥有控制系统、何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在非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拥有激光雷达、芯片、舵机、移动底盘等大量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平均每个机器人有60%到70%的硬件成本都来自深圳及其周边企业提供的硬件。
海外“组团”寻合作,企业力拓新商机
“我们对这款工业协作机械臂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合作,应用到我们的物流自动化场景中。”现场,一家来自意大利的物流公司,在越疆科技的展位上加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微信,希望寻求下一步合作。
越疆科技海外区域有关负责人陈建宏告诉记者,这款协作机械臂主要面向工业领域,应用场景覆盖3C电子、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这款工业机械臂我们在全球有300多个合作伙伴,目前我们企业的设备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了8万台,销售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全球出口量连续7年蝉联国内第一。”陈建宏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会还吸引了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VDMA)“组团”参展,现场机器人的“绝活”让海外观众直呼“Very interesting!”VDMA参展团一名成员表示,此前很多海外“买家”已经购买过国内一些扫地机器人产品,体验感都非常好,之后也希望能体验到更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该名成员告诉记者,这次大家“组团”来主要是想了解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以及寻求产业链的合作机会,团队成员都非常惊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深圳在产业链上的优势。
“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做成的事情,在中国、在深圳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周就做好了,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这几年发展得非常迅速。”VDMA参展团成员说。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具备显著优势,特别是核心部件等领域能力突出。在国际合作中,通过将全产业链作为机器人的开发套件,将整机作为开发平台,深圳正逐步成为国际生态枢纽。
应用落地场景有限,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之前我还担心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不多,这次展会看来落地的场景已经越来越丰富。”现场,一位投资项目经理前来“掘金”。
不过,这位项目经理也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情感陪伴,以及高校和科研教育领域,并没有更多确定性的场景,尤其是家用场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少参展企业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出货量其实并不大,主要出货的产品还是面向工业的更多。
要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关键在算法“大脑”。一名参展企业告诉记者,目前人形机器人要理解物理世界的声音、文字、图像,还要把从真实世界采集到的数据作逻辑分析,并不容易。
根据《2025具身机器人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目前具身智能算法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相当于GPT-2水平,数据依赖性强,泛化能力有限。而且多模态交互视觉、语言、动作协同尚未成熟,交互效率低,影响用户体验。主要落地场景涵盖科研教育、工业预研、商业展示等领域。
报告指出,具身机器人行业处于创新扩散曲线早期采用者阶段。未来十年,该行业投资价值凸显。然而,行业在研发、应用和商业化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