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3秒折好衣物,洗净一件“白大褂”背后隐藏着这些黑科技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深卫信
近段时间,来自深圳的自变量机器人会叠衣服的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围观。叠衣服看似不费力,却是机器人代替人类重复繁琐工作的“一大步”。曾有日本机器人公司测算,每个人一生平均要耗费9000个小时用于折衣服,相当于372天。
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龙苑路,有一栋外形如同白色方盒子的建筑,里面隐藏着一台每小时可折1200件衣物的折叠机器人,不仅能折叠衣物,还能整齐码堆。这台机器人服务的对象,不是普通衣物,是“白大褂”。
这栋楼高5层的白色方盒,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专服中心”)的医用织物洗涤中心,投用至今刚好一年。每天,小到手术台垫巾、新生儿襁褓,大到床单被褥……全市超过6成的医用织物在这里“焕然一新”再返岗。这栋洗消日处理能力达60吨的白色方盒,隐藏着什么样的黑科技呢?
从“脏”到净,白大褂要经过7道程序
一件白大褂是怎么洗干净的?当然不能随手扔进普通洗衣机里。
医院里,医务人员的工作服、患者的病号服、病床上的被褥……都是非一次性、重复使用的,它们可能被被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也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洗涤与消毒不规范,可导致患者间交叉感染,危及医院内部感染控制。
因此,国家卫健部门于2016年发布了WS/T508-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为我国医疗洗涤消毒行业颁布了规范和标准。那么,按照国家规范,一件白大褂的洗消至少要经过7道程序,分别是收集、分拣、预洗、主洗、烘干、熨烫、运送。
2002年,深圳为保障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的卫生质量,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置了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统一负责全市公立医院医用织洗涤消毒工作,在全省是一个先行探索。2021年7月,这个中心又与原深圳市新建市属医院筹备办公室整合组建了全新的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从医疗机构规划、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医疗卫生服务项目。
先过“安检”,感染类衣物设隔离工作间
白色方盒好比一座智能化、自动化的洗消工厂,当一件沾染污渍的医用织物进入后,便开启了一场蜕变之旅。

每天早上,从全市各区70多家医疗机构收集回来的“脏织物”,由32辆专用车辆运送到这里。医用织物首先要经过工作人员“检阅关”,像机场安检一样,它们还要经过金属探测仪,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针头、刀片这些尖锐物品不会混入其中,误伤织物。
“安检”后,医用织物们进入长长的智能分拣隧道,经过自动称重、分拣,被分为了手术类、床单被套类、病房类和工作服4大类,运送到洗涤区。
有的人会担心那么感染专科的织物怎么办?跟普通病房的混在一起,会不会交叉感染?别担心,它们拥有隔离式洗涤车间,连工作人员都是专门配置的。
还有,为了呵护娇嫩的宝宝,很多家庭会把婴幼儿衣物单独洗涤。在这里,婴幼儿类医用织物也得到了专门呵护,拥有专机专线洗涤。

分门别类后,不同类型的医用织物各自归“笼”清洗。洗衣笼并不是简单的家用洗衣机PLUS版,它具备了预洗去污、85℃高温主洗和消毒3重功能,光是添加的洗涤剂就有7种,包括洗衣液、双氧水/漂白水、乳化剂、中和剂、添加剂和柔顺剂,确保能够杀灭99.99%的微生物。
“一个更比六个强”,机器人3秒折一件衣物
洗好的织物会被压缩成一个个大圆饼,从流水线上进入巨型滚筒——离心式脱水机中甩干。甩干衣物乘坐巨大的蓝色吊笼,被运送到烘干区。
一台台比成人还高的烘干机整齐排列,外型敦实方正,里面却像莲藕一样,有很多孔。这样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空气流动和蒸发性能,在180℃至190℃的高温下,医用织物被烘得干干的、暖暖的。

烘干后,医用织物还会经过展平、熨烫,确保没有一丝褶皱后,才能进入折叠区。在传统工厂里,折叠织物是人力最密集的区域,“一位熟练的工人,按照规范操作,每小时大约可以叠200件织物”专服中心主任韩艳红说,但折叠机器人一小时却能叠1200件,大约3秒一件。

“一个更比六个强”的折叠机器人长什么样?它有两只长长的“手臂”,其实是传送带,挂在衣架上的衣物从这里水平式送进机器内部。机器会不断吹气,并在辅助板的帮助下,实现连续的衣袖折叠,整个过程快到几乎看不清。同时,还能在第一次横折衣物前取下衣架。

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人内部采用了多种复杂的传感器,并配套识别软件、机器学习技术、机械臂技术。传感器通过扫描衣物布料后得到相应的图像,然后系统软件会在这些图形中进行色块分析和定位,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衣物的材质、形状等大量的信息,然后机械臂会根据这些信息将衣物进行不同方式的折叠。
你以为这样“白大褂”就可以出厂了?且慢,还要经过质检关。工作人员会先检查衣物有没有破损,少了扣子也会被缝补师傅仔细钉上。然后是洁净度、PH值、细菌菌落数检测,再由专车“护送”回医疗机构重新上岗。
安装芯片,让白大褂“一生”可追溯
“黑科技”不仅在白色方盒内,还延伸到了医疗机构。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专服中心利用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为医院建立了智能织物管理系统,让每件“白大褂”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可追溯管理。

由于每件“白大褂”都安装了芯片,可实现科室、人、衣的一一对应,让衣物丢失扯皮的情况降至最低,并更有利于成本控制。
“安装了这套系统后,科室织物申请量逐年减少10%。”港大深圳医院行政及保障事务部后勤科黄馨莹表示,该院每日有93个科室的十几类衣物要洗涤,日均1万件,光是清点就需要大量人手,“现在,工作人员只需要手持扫描仪一扫,就能实现入单,人手节约了30%,还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不仅消耗减少、人手减少,更重要的是为后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比如,某个科室织物清洗量特别大,那么后勤管理人员就会分析科室的具体数据,是不是多耐药患者增多了,还是规培生增多了。
“最终,系统可实现回收、发放、更换的自助模式,支持远程监控,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专服中心客服负责人表示,目前,除了港大深圳医院外,中山七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也都开展了织物信息化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