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板块二手卖得比新房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发现上海很多板块内部,新房和二手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况。既有出现宝山南大这种,新房卖爆、二手房几乎没人买的局面,也有多个板块在一二手房都有充足供应的情况下,购房者更多选择买二手。

图源:真叫卢俊
大家或许也有体感,除了市区的豪宅盘还在不断创造记录之外,很多面向刚需群体的新房,受到供应量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热度明显有所下降。
“千人摇”和高分盘的风光不再,2024年积分触发率只有约12%,远不如二手房成交的那般火热,连续几个月都在破纪录,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01
都是哪些板块二手卖得比新房好?
我们找兔博士拉了份数据,把2024年新房供应超过800套作为基准,说明这些板块新房的供应还算正常,不属于“断供”。
但是新房去化不是很理想,卖出的新房只有供应的60%或者更少。再结合二手房和一手成交的比值,挑选出了四个板块存在一手冷、二手热的现象:浦东川沙,浦东曹路,松江新城和嘉定安亭。

图源:真叫卢俊
再具体从成交面积和价格方面,也能看出一二手房的差异,板块内的新房普遍比二手房贵不少。

图源:真叫卢俊
浦东川沙和曹路的新房,还比二手房面积大了20平左右。这样一来,有的新房总价甚至是二手房的两倍,购房者画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松江新城和嘉定安亭两个板块,二手房平均成交面积受到一些大平层和叠墅项目的影响,反而比新房的面积要大。
02
这些板块内部发生了什么?
经过一番研究,我们看到这些板块之所以二手卖的比新房好,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
经过分类,大致可以分成这几种:
首先是板块内新房有是有,价格也很划算,但是实在差强人意,不太能打。就拿嘉定安亭来说,新房都不太能打,性价比有限。2024年推的几个新盘均价大多都在4万/㎡以内,和二手房的价差并不大。不过只有一个嘉芯荟靠近11号线地铁,其他的距离都很远,通勤并不方便。

图源:真叫卢俊
对比起来,南翔在安亭地铁站的前6站,不仅靠市区更近,而且动迁房就在地铁边上,价格也相当便宜。70平的两室户成交价只要200多万,85平的三房仅需300万。因此,在这样强烈的比较下,尽管深安上居和大华梧桐樾开盘都一年多了,去化也才分别达到55.62%和59.97%。
其次就是板块内的新房价格太贵了,有的又是主打改善大户型,大面积乘上高单价,总价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松江新城就是典型代表,2024年7月开盘的中企誉品银湖湾,单价接近6万/㎡,高层最大面积达到130平,叠加则是145到155平,总价最高甚至接近1000万,这样的价格定位,让板块内的大部分刚需客户难以承受。
其中一个地块共推出 622套,截止年底只卖了372套,卖出去的也多是100平以下户型。对改善客户来说,他们并不愿意花这么多钱,在这样主打刚需的板块花千万买房,而是更希望去别的板块追求品质大户型。
处在中外环的闵行古美,近半年的板块挂牌均价为7.43万/㎡,成交价就更低了。新房均价都在8万+/㎡,大户型130+平的总价也突破千万元,在内中环供应激增的压力下。

图源:真叫卢俊
古美几个新盘的去化率也不是很理想,甚至连积分都没有触发。还有就是板块属于动迁大居,二手房挂牌量太大,比如浦东川沙和曹路。

图源:链家
这样的板块内,动不动就是上千套的挂牌量,仍然处在以价换量的时期。
房东们不论是卖房打新还是及时变现,都意味着降价的幅度要更大。因此非常适合50到70平的刚需上车,首付掏个二三十万,就可以在这里买个一房。堪称刚需性价比之最,明显比新房更“香”。
最后就是像三林这种,难得有大量供应。但是因为身处在供应更加稀缺的浦东,又有“金色中环”政策利好,这里的新盘过于热门,大多都需要积分摇号,不是那么容易买上的。新杨思上园就是如此,前三期都卖的很好,两次触发积分,一共推出600多套房源,平均每1.5人抢一套房子。

图源:真叫卢俊
七批次土拍,新杨思地块更是达到了40.37%的溢价率,成为土拍新规以来首个触发中止价的热门地块,光楼板价就比新杨思上园贵了2.6万/㎡,接下来的新房售价很可能会突破12万/㎡大关。导致很多分不够的购房者,还有摇号落选的,担心新房还要继续涨价的,都把目光转向了二手。
其他几个板块同样也有这样的情况。浦东曹路的地铁盘象屿联发金海汀雲台,推出的三期均触发积分,前两期分别有52.97分和57.37分,松江泗泾的招商时代潮派首期也有37.6分,摇不上号的客户就可能会选择买现成的二手房。
0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通常来说,一个板块内二手交易有不错的表现,理应能够带动新房的成交。因为房东更愿意选择卖房后在同板块置换,加点钱换一个更大、更新的小区。
但是一些板块二手房成交活跃,新房的去化却不尽如人意,两者的成交截然不同。部分远郊板块是因为刚需购买力有限,二手房的韧性比新房要好。
据一房一万统计,尽管200到400万的价位段,还是上海二手房的成交大头。但2024年前4个月的占比,已经从47.2%滑落到了39.3%,200万以下极致上车的刚需,占比则是一路上涨到了35.6%,对这些客户来说,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错配。
市面上的新房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价位段的供应非常少,要么是远大新,要么是非核心区的非地铁盘。
随着土拍政策进一步放开“7090限制”,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抛弃刚需,专注研究大户型的改善产品,一房两房的小户型以后还会更少。
而上海土地供应量还在急速缩减,2024全年土拍也只有54块地,地块数整整比2023年少了25%,连前年的一半都不到,出让面积下降的就更夸张了。

图源:真叫卢俊
也就意味着,全市的新房供应量还会进一步下滑,而且土地供应量缩减最厉害的,分别是浦东、青浦和嘉定。对这些区域的客户来说,想买新房难度进一步加大,很有可能转而选择二手房上车。
此外,前两年新房之所以能抢走这么多的二手房客户,最大原因还是存在倒挂空间,现在由于二手房价格的回落,和新房的倒挂基本都被消灭了。大家买房很少再有投资需求,而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关注通勤、周围配套还有房子本身的居住属性。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的新房交付问题。交房堪比“开盲盒”,不确定性太大,每个新盘必维权的画面屡屡上演。加上两年起步的漫长等待期,在房贷的压力下还要额外付房租。交房后的物业费、车位费也节节攀升,很多人吐槽“现在新房是买得起,住不起” 。
还有的购房家庭面临孩子上学问题,自然也愿意选择学区更有确定性的二手房。
众所周知,对买房人来说,到底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两者共同撑起了楼市,既有互补更是竞争关系,这几年来的热度此消彼长。客群存在重叠,短期供应、后期实际交付效果还有价格走势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在市场上的选择。
那么,接下来的一二手走势到底是更分化,还是有所回调,也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作者:真叫卢俊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