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建筑老板到“茶乡领路人”——沿河冯时高荒山育出“金叶子”

时间:2025-04-11 12:57:00

在沿河自治县晓景乡的群山之间,有这样一位“跨界”创业者:他曾是建筑工程老板,却在2012年放弃稳定生意,一头扎进荒山,将3000多亩废弃山地变成“绿色银行”;他带着乡亲们在石头缝里种出“金叶子”,用“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带动900余户脱贫,让“乌江白茶”从深山走向全国。冯时高的十年茶路,是一部从“门外汉”到当地“茶产业领军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曲“产业兴、乡村兴”的时代赞歌。

半路出家:从建筑老板到茶农的转身

时针拨回2012年,晓景乡,一场春雨过后,荒山泥土里的火花石泛着微光。冯时高蹲在刚整治完又荒废的山头上,抓起一把带石屑的黄土——这是他帮浙江茶商挖茶山时,第一次认真观察家乡的土地。“海拔900米,温差大,土壤里有火花石,这不正是安吉白茶需要的‘天然矿场’吗?”这位在外打拼20年的建筑老板,突然看懂了家乡的“地理密码”。

村民正在茶园里采茶。

此前,冯时高的人生轨迹与茶叶毫无交集。他早年因贫困外出务工,从泥瓦匠做到工程老板,腰包鼓了,却总忘不了老家管家村的模样: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玉米,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3年,当他在安吉看到白茶卖到3000元/斤时,一个念头在心里扎根:“家乡的荒山要是种上这种茶,乡亲们何愁不富?”

说干就干。他卖掉部分工程设备,凑了866万元,成立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从安吉引进白茶苗,在管家村后山种下第一片茶园。除草、剪枝、施肥,这个曾经穿西装打领带的老板,换上胶鞋扎进茶园,跟着浙江师傅学种茶。“前三年没产出,每年倒贴200万,亲戚都说我疯了。”冯时高指着满山茶树笑道,“但我知道,土地不会骗人,只要管护好,荒山总会有回报。”

破局之路:荒山上的生态茶园梦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想象。2014年,首批茶苗成活率不足50%,冯时高蹲在地里整夜未眠。他带着土壤样本跑遍贵州农科院,终于发现问题:火花石土壤虽富含矿物质,但保水性差,必须改良墒情。他咬咬牙,投入500万元修建灌溉系统,从山顶引泉水入田,又请来铜仁职业学院专家指导,研发出“火花石土壤有机肥改良法”。

贵州韵茗春茶业有限公司3600多亩生态白茶基地。

2017年春天,首批白茶开采,冯时高带着样品跑到安吉,经销商喝了一口就拍板:“外形匀整,白化度高,茶汤清冽回甘,比原产地茶多了份高山韵味!”当年,500斤干茶卖出700元/斤的批发价,初战告捷。

更重要的是,他探索出“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村集体以荒山入股,合作社组织劳动力,公司负责技术和销售,收益按比例分成。高寨村68岁的脱贫户王大爷掰着指头算:“我家流转5亩地,年租金1500元,采茶季每天挣150元,一年下来增收1万多,比种玉米强10倍!”

截至2023年,基地茶园扩大至3000余亩,建成1万平方米加工厂房,形成“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全产业链。18辆运输车、3辆大客车穿梭山间,每天300人采茶、80人加工,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日产2000斤鲜叶”的“绿色工厂”。

共富密码:398户贫困户的脱贫答卷

在茶园加工车间,53岁的冯碧珍熟练地指导实习生炒茶。她是公司首批员工,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3个孩子,一度靠借钱度日。“2013年茶园开工,我第一天来除草,挣了80元,心里就踏实了。”如今,她已是茶园管理人员,月工资3500元,大女儿大学毕业,小儿子即将考入重点高中。“没有冯老板,我家三个孩子可能都要辍学。”她的声音里带着哽咽。

4月7日,村民正在排队称鲜茶叶。

冯时高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的名单:398户建档贫困户,覆盖晓景乡4个贫困村。2015年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看到这个数字,他当场立下誓言:“绝不让一个乡亲在脱贫路上掉队。”他推出“三个优先”政策:贫困户优先用工、优先培训、优先收购鲜叶,仅采茶环节,每年就为贫困户增收200万元。

为了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多挣钱,他推广“双手采茶法”,组织技术能手一对一教学。重庆酉阳的刘大姐来学了3天,采茶效率从每天8斤提升到16斤,收入翻倍。“我们的目标不是‘输血’,而是让乡亲们掌握‘造血’技能。”冯时高说,公司与沿河职校合作5年,培养了120名本土制茶师傅,其中30人来自贫困户家庭。

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支付务工费超1300万元,带动周边10个村800余人就业,39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2800元增至2023年的1.2万元。

产业升级:从深山茶到“金叶子”的蝶变

2024年春茶季,冯时高站在加工厂房监控屏前,看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凌晨1点,鲜叶杀青完成;3点,干茶封装完毕;5点,邮政冷链车驶往遵义机场……这套“24小时极速通道”,是他耗时3年打造的“秘密武器”:白天采摘的鲜叶当晚加工,通过邮政“航空专线”直飞杭州,48小时内抵达安吉白茶城,比传统运输快3天,茶叶鲜爽度保留率提升40%。

近日,沿河乌江白茶打包好的白茶正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装机。

“我们的茶比浙江本地茶晚半个月上市,但靠‘极速+品质’,照样供不应求。”冯时高拿起一饼“乌江白茶”,汤色透亮如琥珀,“海拔高、温差大,茶叶中的茶氨酸和黄酮含量比普通白茶高30%,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的认可带来溢价空间:普通白茶批发价500元/斤,“乌江白茶”稳定在700-800元/斤,2023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公司产品先后在“国饮杯”“中茶杯”斩获金奖,成为贵州茶产业的“金字招牌”。

如今,冯时高又有了新计划:开发“茶旅融合”项目,建设白茶体验馆和生态观光园,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全流程;引进物联网技术,实现茶园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升产量和品质。“我要让这片‘金叶子’,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引擎’。”他望着远处正在扩建的茶园,眼里闪着光。

当“门外汉”成为“领路人”

从建筑老板到当地茶产业领军人,冯时高的十年逆袭,是一部“敢为人先”的创业史,更是一曲“心系桑梓”的家乡赞歌。他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带头人”:既能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又能扎根土地艰苦奋斗;既能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又能守住“带富乡亲”的初心。

在晓景乡的茶园里,新栽的茶苗正在春雨中抽芽。冯时高蹲下身,轻轻抚摸叶片上的露珠——这是他最熟悉的风景,也是他最珍视的“财富”。当一片叶子从荒山飞向全国,当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群人的希望,冯时高的茶路故事,正在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