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惊现“诡异人脸”,别让“惊吓盲盒”扰了公共空间
“南京地铁!你要干嘛!我请问呢,这样贴广告,一抬头把人吓死!”

网友发出的地铁“诡异人脸”
近期,有网友发帖称,被南京地铁的车厢广告吓到,只见玻璃门外一张煞白的笑脸……评论区有人晒出了同款图,也有网友晒出了海报的全图,称“整体看还好”。

网友发出的完整海报
据了解,这张图是话剧海报《海底两万里》,这部话剧将于5月10日至5月11日在南京上演。4月7日,该话剧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回应:海报上这个“吓人”的角色,其实是“鹦鹉螺号上忠实的船员弗利波斯,造型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
4月8日,南京地铁回应媒体表示,和广告商已经进行过沟通,将于近日撤掉这张海报。(据4月9日央广网)
根据网友晒出来的话剧海报全图,确实就是一张很正常的海报,展现了舞台上的角色造型,色彩也好,演员装束也好,都没有什么惊悚之处。但是,网友晒出的单张放大人脸,突兀地出现在玻璃门上,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这件事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歌手吴莫愁的一张广告海报,也因为造型和表情比较夸张,在地铁站内吓哭了5岁的孩子。但客观而言,如果将陈设的位置换到更明亮,更开阔的户外,或者是商业广告比较扎堆的商圈,那也只是一副比较正常的时尚硬照,不会有如此严重的“惊吓”效果。
为何地铁内的宣传品,一不注意就会产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惊悚感”?从视觉原理来看,地铁空间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对视觉刺激的敏感度增加。地铁车厢内,光线相对较暗,空间狭小,乘客在快速移动中,视觉系统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加之玻璃反光、列车晃动等因素,都会影响视觉信息的接收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地铁车门、车窗等位置突然出现的视觉元素,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乘客的目光。如果这些视觉元素过于突兀、诡异,就可能打破乘客的心理预期,引发“惊吓”反应,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个“惊吓盲盒”一样。
另一方面,地铁乘客群体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的人对视觉刺激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群,如儿童、老人等,过于刺激的广告画面可能会引发他们的警觉和不适。
地铁站、地铁车厢作为人流量极大的公共空间,向来都是打广告的好地方,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但是公共空间的陈设要更充分全面地考虑公众感受,不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广告商和地铁管理部门在投放广告前,应该对广告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不仅要考虑广告的艺术效果和宣传目的,还要关注其在地铁环境中的实际呈现效果。可以通过模拟地铁环境进行测试,邀请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进行观看,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对广告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公众反馈渠道的畅通同样重要,南京地铁此次迅速回应并决定撤换海报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更理想的是在投放前就能预见这些问题,让地铁广告在发挥宣传作用的同时,不给乘客带来惊悚、难受等不良的心理感受,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和谐的乘车环境,让城市公共空间充满艺术感和亲和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