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洛阳文旅职业学院团队对河南89所高校网络生态调研的报告
青年思想引领的“数字密码”如何破译?
——河南89所高校网络生态调研报告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校园的今天,高校网络空间如何成为主流价值的“精神高地”?2023年9月至2025年3月,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的一支调研团队展开了一场覆盖河南省89所高校、8923名师生的深度调研之旅。项目组通过大数据抓取、深度访谈、对照实验等方法,首次全景式呈现河南高校网络“生态圈”现状,为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提供“河南方案”。

一、立体化调研:从数据抓取到田野访谈
调研团队采用“分层抽样+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覆盖全省五大地理分区的立体样本体系。在技术层面,项目组抓取抖音、B站等平台15.6万条校园话题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舆情热点;在实地调研中,研究人员深入郑州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37所本科和52所高职院校,与师生面对面访谈超1200小时。
“我们不仅关注师生‘指尖上的数据’,更注重挖掘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项目负责人马金水介绍,调研特别设计“网络行为—价值观认知”对照实验,例如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通过对比学生接触娱乐类与思政类内容的停留时长、互动深度等数据,发现价值引导的“黄金48小时”窗口期。
二、青年画像:日均上网6.4小时背后的“注意力争夺战”
数据显示,河南高校学生日均上网时长随年级递增,大四学生达6.4小时,其中求职、实习等刚性需求占38.5%。平台偏好呈现鲜明代际特征:微信、QQ仍是社交主阵地,但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以87.1%的使用率成为信息获取“新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行为与思想认知存在显著关联。调研发现,21.5%的学生曾受虚假信息影响,部分人在热点事件中表现出价值判断偏差。例如,某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网络传言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被夸大,经官方澄清后舆情才回归理性。“这反映出青年群体亟需‘信息免疫力’。”河南科技大学思政教授梁爱强坦言。
三、技术赋能: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正面临技术适配挑战。项目组监测发现,89所高校的网络思政课程中,76.3%仍采用录播模式,完播率仅53.1%。而洛阳某高校建设的“沉浸式思政实验室”却因操作复杂,使用率不足15.8%。
对此,调研提出“算法+文化”双轮驱动策略。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VR技术还原黄河流域水文变迁,学生认知留存率提升41%;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发的“豫剧数字工坊”,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生成58个非遗数字资产,学生创作的AR脸谱作品甚至走向市场。“技术不是冷工具,而是文化传承的‘翻译器’。”项目组成员宋冰心强调。
四、地域文化破局:让黄河文明“潮”起来
如何让厚重的中原文化吸引“Z世代”?调研揭示出转化乏力困境:78.3%的高校文化专题仍采用“文字+单图”模式,动态呈现仅占12.7%。但创新案例同样亮眼——截至2025年4月,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9.8万次;开封清明上河园通过“国潮汉服”等年轻化表达,使文化短视频完播率达68%。
“方言解说、虚拟偶像等‘网感’表达,是破解文化代沟的密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举例,该校“郑航青年”账号中,融入方言的短视频点赞量超3000次,是传统形式的5倍。
五、未来展望:构建“清朗校园”河南模式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提出“价值解码-场景重构-算法赋能”的综合性策略。
在内容生产方面,建议建立动态化机制,通过热点捕捉与青年叙事转化链路提升思政教育时效性,同时构建省级案例数据库和XR资源中心,优化智能推荐系统。算法治理需构建技术监测与信用评价体系,部署网络行为分析中枢,推行区块链信用管理,并平衡算法推荐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地域文化转译应聚焦基因解析与场景再造,开发虚实融合的文化IP孵化体系,强化跨平台智能分发。数字素养培育需完善课程与实践评价体系,开发全媒素养课程,建立创作工坊和技术认证机制。协同治理方面,需形成政-校-企-社四方联动机制,推进“清朗校园”行动,建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加强5G教育专网支撑。这一系列策略旨在以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双轮驱动,打造青年思想引领的新范式。

“这项调研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经验’。”专家评价称,随着“数字河南”战略推进,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正以技术创新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动力,重塑青年思想引领的新范式。(马金水/文 洛阳文旅职业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