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闪电评论 | 梨花清风起 清明吹拂“文明风”

时间:2025-04-03 09:00:00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在这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时刻,文明祭扫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清明祭扫连接的是个体与祖先、自然、社会的关系,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饮水思源、感悟生命的机会。近些年,每近清明,各地都会发出倡议书,呼吁大家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但直到今天,在祭扫中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以及在祭品上盲目攀比的现象依然常见。

谨防小火酿大祸,文明才是最清明。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承载着中国人祭祖拜宗的朴素情感,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全国每年因明火祭扫引发的火灾不在少数。加之,清明时节风干物燥,祭祀活动中,诸如大量焚烧纸钱、过度燃放鞭炮这类过度祭祀行为,极易引燃周边易燃物,进而引发严重火灾。当袅袅青烟遮蔽了清明本应有的澄明,当爆竹声惊扰了先人安息之地的宁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祭奠是否违背了慎终追远的本意?

不搞豪华祭祀,祭奠重在“心”意。近年来,祭祀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变化,“金山银山”“跑车豪宅”“名表首饰”等奇葩祭品不断涌现,这些祭品看似是对逝者深切思念的寄托,但其背后却折射出不少人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理。这样的祭祀用品由塑料、化学纤维等难以降解的材料制成,焚烧时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加剧了空气污染,灰烬垃圾还会污染土壤与水体,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一味追求阔绰花哨的祭奠方式,将庄重的祭祀活动异化为炫富的舞台,偏离了人们寄托哀思的本意。真正的缅怀,并非体现在祭品的数量与价格上,不在于烧多少纸钱、摆多少祭品,而在于内心深处那份对逝者的诚敬与追思。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传承逝者的精神,才是对清明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先辈真正的告慰。

缅怀祭奠重在于“情”,让清明“清洁明净”。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社会的广泛呼吁下,很多人用鲜花祭祀代替焚烧纸钱,用植树缅怀代替燃放鞭炮,以网络祭祀满足无法亲临现场者的追思之情。一束鲜花,一棵绿树,数字烛光,满面清风,更加文明的祭祀方式,涵养了文明祭祀的新风尚。清明祭祀的真正含义是追思,而不是作秀和浮夸的表演,更不是铺张迷信。从纸钱锡箔到数字缅怀,祭祀形式的嬗变映射着人们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此外,清明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也蕴含着家风家训、历史记忆等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借助清明节的契机,将祭扫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让人们在追思先人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家族的历史,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

清明时节,追思悠悠。让我们将文明深植心间,于缅怀中坚守传统,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让我们用更加文明、环保、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式,去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让清明真正成为清澈明净的“清明”。(文/李想)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