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春之美】踏春安平:万亩花田百人共舞 共赴乡村振兴之约

央广网衡水4月1日消息 繁花香遍野,处处皆如画。眼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杨屯村万亩油菜花迎来赏花期,微风拂过,花浪翻涌。行走在油菜花田间,眼前是绵延不绝的金色浪潮,鼻尖是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身处金色海洋,与春天浪漫邂逅。

3月28日,安平县第九届油菜花鉴赏月启动,油菜花逐渐盛开(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杨屯等你来,油菜花正开,视频打打卡,照片拍一拍;杨屯等你来,油菜花正开,漫步乡间,沉醉在花海……” 金色花海舞春风,伴随着杨屯村动感的原创音乐,安平镇党委书记邢卫浩、安平镇人大主席乔思思、安平镇副镇长李博飞、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和百姓组成了百人“油菜花舞团”在花田里跳起了轻松舞步,其乐融融,共助家乡万亩油菜花宣传。

安平杨屯“油菜花舞团”为家乡宣传(央广网发 吕贤坤 摄)
舞步暂歇,乡村振兴的步伐从未停驻。“安平县油菜花鉴赏月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每年吸引数万游客纷至沓来。” 刘影望着层层叠叠的油菜花,感慨地说:“杨屯村以前路不好走,也没有产业支撑,现在大家齐心打造‘花海经济’,不仅赏花季有众多游客,村里的产业链也得到了拓展,人们回到杨屯、留在杨屯、发展杨屯,旧貌换新颜了!”
花海如何从“风景”变为“钱景”?据刘影介绍,从一粒籽到一朵花,油菜成了村中的大产业。依托油菜花经济,杨屯村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商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油菜花观赏、油菜籽榨油、油菜叶制作脱水蔬菜的产业链,如今,油菜花茶、油菜花蜜、油菜花油等已成为杨屯村的特色品牌产品。

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介绍该村“花海经济”(央广网发 吕贤坤 摄)
“一花引得‘万花’开。2022年,安平县建设了以杨屯村为核心、辐射周边6个村庄3万余亩耕地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我们已带动全县油菜种植7万多亩。”刘影说,本地油菜花发展还离不开“高人”指导,给村里带来优质的油菜花品种。
每年赏花季,牵挂这片油菜花海的不仅有游客,还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爱国。“看着油菜花从颗颗种子到成片花海,心里美滋滋的!河北的大地上到处飘逸着油菜花香,人们欣赏油菜花再也不用到南方去了。”李爱国介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油菜研究团队,搜集全国油菜种质资源近千份,通过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团队合作,选育出了抗旱抗寒性强的衡油8号、衡油6号冬油菜品种及配套节水栽培技术,河北省油菜种植实现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爱国介绍油菜优质品种(央广网发 吕贤坤 摄)
“河北省冬油菜种植面积近三年来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24年秋种油菜面积近120余万亩。” 李爱国说,为了让种植户增收致富,团队还研究了油菜“双密技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地面蒸发,提高降雨及地表土层含水量的利用率,减免了除草剂的使用,为农户籽粒收获及效益增加提供了支撑。
科学种植让花海更美,而非遗技艺让油菜花焕发新活力。在安平,每到油菜花季,人们常常去订购“油菜花”花饽饽、去品尝非遗蒸菜。
“安平县非遗花饽饽造型精美、色彩斑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和面、调色、压面、塑形,坚持纯天然原料、纯手工制作,蒸制成型后栩栩如生。” 安平非遗花饽饽技艺传承人郑聪聪说,每年花季都会推出特色油菜花花饽饽,本县老顾客和外地游客都很喜欢。

安平非遗花饽饽“油菜花限定”(央广网发 郑聪聪 摄)
“每年当季采摘天然的榆钱、槐花、面条菜,还有现在正嫩的油菜花,以健康、还原自然味道的蒸制烹饪方式,端到千千万万的食客餐桌上,弘扬安平家乡味道。” 安平非遗蒸制技艺传承人杨征介绍,少油、少盐、少负担是更多人追求的健康饮食,非遗蒸制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品尝。

安平非遗蒸制技艺传承人杨征现场展示美味佳肴(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一朵花、一捧面、一屉蒸笼,非遗技艺让油菜从田间到餐桌焕发新生,而游客的笑脸让花海更有温度。“每年我都会来到安平杨屯来看油菜花海,平时工作压力大,这里让我放松,身处花海,内心安静,治愈着我,也欢迎大家清明假期来我的‘宝藏打卡地’一起打卡。” 外地游客李晓静从杨屯油菜花观赏月第一届至今每年都来,成了她的“年度打卡目的地”。

安平县杨屯万亩油菜花田成为“打卡目的地”(央广网发 李彦超 摄)

万亩油菜花开,美景如画(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一花一世界,安平的油菜花不仅是春天的信使,更是富民强村的“金色引擎”。在这片希望的原野, 捕捉春天的美好,探索更多的春日限定。
策划:王艺霖
文字:王艺霖 聂祖安
视频:吕贤坤 张赫 贾佳琦 李磊 张海朝
鸣谢:中共安平县委宣传部 安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