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有什么风俗和讲究 ?快来看看吧
夏至时节天最长,
南坡北洼农事忙。
玉米夏谷快播种,
大豆再拖光长秧。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就是夏至。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祖先前辈们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就此确定了夏至。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 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伴随着接天莲叶的碧绿,和映日荷花的鲜红,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登场了。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而且时闷热。
时当夏至不闻雷,剩有霏霏雨熟梅。
我国古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节气,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
夏至这天的民间习俗主要有:祭神祀祖、放荷灯、吃夏至面、消夏避伏
01、祭神祀祖
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夏至祭神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在古人看来,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所以这天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代代流传,至宋朝时,百官可以放假三天,至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也就是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
02、放荷灯
放荷灯又称放河灯,是一种汉族民间的祭祀及宗教活动,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除了夏至节以外,也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古时候,每年的夏至节这天,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03、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节气要吃饺子,夏至节气要吃面条。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一是因为每年从夏至开始,气温升高,天气变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上要有所改变,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二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还有尝新的意思。
04、消夏避伏
夏至的到来,天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暴雨天气增多,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高温桑拿天笼罩整个夏季。所以,消夏避暑就成为了夏至的主要习俗之一。《酉阳杂俎·礼异》中有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意思就是说夏至到来,很多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这天的忌讳主要有:过度锻炼和忽视养生
01、过度锻炼
夏至到来,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 否则容易中暑并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02、忽视养生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养三九”,夏至到来,伏天将至,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避免炎热伤身,就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这里建议:
1、晚睡早起,中午尽量打个盹;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戒躁;
4、运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