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罗周编剧作品展演即将晋京:扎根江苏文化沃土18载,用全部生命拥抱中国戏曲

时间:2025-03-31 21:41:00

3月31日,记者从省文联发布会上获悉,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将于2025年4月13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展演将邀请国内相关院团演出罗周编剧的六部作品,分别在梅兰芳大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保利剧院为首都观众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六大剧目展开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

经典与新作共舞,传统与现代交响。本次展演将通过六大剧目展演,进行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4月13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昆剧《六道图》,作为开幕式剧目,《六道图》通过昆曲婉转的唱腔与写意舞台,探讨人性与命运的终极命题。扬剧《郑板桥》(4月14日,梅兰芳大剧院)聚焦清代文人郑板桥的艺术人生,以扬剧的质朴风格还原“扬州八怪”的文人风骨与民生情怀。闽剧《幻戏图》(4月17日,梅兰芳大剧院)跨界融合福建戏曲元素,以奇幻叙事揭开古代画师笔下的秘境,探索戏曲与视觉艺术的交融。昆剧《世说新语》(4月16日,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以魏晋名士风流为题材,用昆曲的雅致诠释《世说新语》中的哲学思辨与文人精神。秦腔《无字碑》(4月20日,梅兰芳大剧院),以秦腔的苍劲唱腔重塑武则天传奇,探讨历史书写与女性权力的复杂关系。越剧《织造府》(4月21日,北京保利剧院)以江南织造府为背景,通过越剧柔美唱腔演绎人生与艺术的碰撞,展现《红楼梦》文化的瑰丽画卷。同时还将举行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多位国内戏剧界权威专家,围绕罗周的创作成果展开研讨,推动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化。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超表示,这一盛会不仅是中国戏剧界与江苏文化力量的深度交融,更是对江苏最高文艺荣誉“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的致敬与推广。“紫金文化奖章”是由江苏省委、省政府设立,是全省宣传文化领域对个人的最高表彰,旨在激励艺术家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罗周作为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其创作生涯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她以“深扎泥土,扶摇云天”的信念,将江苏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戏剧创作,激活昆剧、扬剧、越剧等传统剧种的当代生命力。此次晋京展演,既是对罗周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呈现,亦是对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的示范性推动。

对话罗周:

扎根江苏文化沃土18载,

用全部生命拥抱中国戏曲

“18年来,我除了写戏没有在做第二件事情,用全部生命去拥抱中国戏曲,不后悔,这就是我的选择。人生总要有一件事值得你为它倾尽全力地燃烧。非常欣慰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以非常宏大、美丽,有时候又非常委婉多情的状态,和无数的生命进行共鸣。”江苏省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动情讲述了近年来戏剧创作情况。她说,自2007年毕业来到江苏,至今已扎根这片文化沃土十八载。这些年来,与省内众多主创共同成长,接触了江苏非常多的戏曲剧种和剧团,结识了众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回望这段历程,能和无数的生命一起奔赴,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这种幸福感真的也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能在这片戏曲热土上不断耕耘,我非常幸运。”尽管这么多年来创作了许多剧目,罗周认为自己始终在学习中。“作为一名编剧,比起奖项与成就的积累,更应看重作为编剧的立身之本——正如戏剧界常言的"一剧之本",“我们创作者要深深扎根于江苏大地,只有拥抱地方艺术特色,深入理解院团特质,与表演艺术家们建立血肉联系,才能让笔下的文字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创作上演超百部剧目,涉及多个戏曲剧种。“被不同剧种锻打,彼此‘折磨’哈哈,和所有主创共同携手前进,用最灼热的感情,义无反顾去探索中国戏曲的可能性。”罗周介绍说,自己与省内许多院团都曾多次合作。深深扎根院团,让她不仅熟悉行当,还和演员成为朋友。“我越了解他们,戏才能写得更好,从而帮助演员扬长避短,尽情绽放。”在写戏时,脑海常会浮现戏曲主人公的身影,早早就有了演员画像,也为院团排戏提供参考。“比如帮越剧小生李晓旭写戏的时候,书桌上仿佛就有一个旋转跳跃的李晓旭,能够感受到她声音和动作的变化,知道哪里是她越剧声腔出彩的地方。”在她看来,恰恰是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演员和主创在不断拓展自己生命的边界,每一次合作都是用尽所有的身心,奔赴他们,走向无穷广阔的戏曲花园。

“漫长的创作旅程中,我似乎很孤独,但其实我们的心灵永远在喧嚣、热闹着,我们永远在被他人的生命温暖着,所以真的非常感恩。”罗周说,回望这段历程,“能在这片戏曲热土上不断耕耘,我非常幸运。创作者要深深扎根于江苏大地,只有拥抱地方艺术特色,深入理解院团特质,与表演艺术家们建立血肉联系,才能让笔下的文字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这次晋京演出带去的是锡剧、扬剧和越剧,也有小剧场戏曲《六道图》。罗周还记得,凝结自己心血的《六道图》首演时,她曾经嚎啕大哭。“在一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集结4位梅花奖得主,而且来自3个不同剧种,我们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看完这个戏,大家会明白,艺术家要承受多少苦痛,但所有绽放都是在这个基础上。”

此外,还有两个省外剧目秦腔和闽剧也是选择戏迷反响很好的作品,一经演出就在戏迷的要求下加场。“我们戏剧作品的创作,是和广大戏迷产生共振的,我们不是演给自己看的,一定是演给时代,演给当下,演给未来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