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楷书四家之虞世南代表作,字圆融遒丽,外柔内刚
唐代是历史上文化艺术昌盛、群星灿烂的时代,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在以法为上的时代,楷书达到高峰,诞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书法大家,有初唐楷书四大家,公认的楷书四大家唐代有三位。初唐楷书四大家中虞世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师法隋代智永,开启了唐代楷书大道,其中《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代表作。
虞世南画像
虞世南不仅是书法家,还是地位显赫的书法理论家,深得唐太宗器重和赞赏,赞他有五绝“曰德行,曰忠直,曰博学,曰文词,曰书法。”
虞世南字圆融遒丽,外柔内刚,所写的《孔子庙堂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是历代书家公认的虞书妙品。该碑反映了虞世南“冲和”之美的书学思想。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
《孔子庙堂碑》拓本
《孔子庙堂碑》,唐虞世南撰并书,整篇俊朗圆腴、端雅静穆。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的儒雅之风,其书法遵循“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规律,他强调遵循大自然规律,强调“心”的作用和“中和”之美。
宋黄庭坚《题张福美家庙堂碑》》评此作品云:
“倾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堂碑》,甚不厌人意,思亦疑石工失真太远。今观后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
宋朱长文《读书断》品评其书日:
“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
临习该碑,应紧紧抓住其“内含刚柔”即外柔内刚的风格特,还应纵向了解虞世南的书学渊源。清王文治云:
“右军书……,况《淳化》、《大观》,尤为江河万古不废之流。”在技巧上表现为:
其一,不偏不倚,结字以正面示人为主;
其二,用笔提多于按,提则见筋,以筋取胜;
其三,用笔上采取了藏多于露、转多于折的方法,所以外不露骨。
整体表现出既委婉含蓄,又雍容大度的书风。
临习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须体会清梁巘《评书帖》中评价该帖的话,即“骨力遒劲,而温润圆浑”,再结合“俊朗圆腴、端雅静穆”的特点,方能体会该碑“外柔内刚”的风格特征。
我们临习古人的法帖,不论是何家何帖,都应首先了解和把握所要临习之法帖的整体风格。这个很重要,尤其是对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学书者,一定要对所习法帖的整体风格有个把握。此为临习该帖的第一阶段。
为使学书者对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将此碑与虞世南同时期书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作一比较。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将“欧书”与“虞书”作比较分析,这是临习该碑的独辟蹊径的方法。只有在比较中深入了解不同书家的书法特色和书学思想,比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笔力险劲、法度严整,而虞书除具有欧书的劲健外,还有含蓄温润的特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书体方而笔圆,虞书则体圆而笔方,如何理解呢?一般来说,“方”总与“刚”相结合,而“圆”则与“柔”相联系;成功的书家,其书作必是“刚柔相济”的。所以,凡字的形体为方俊的,其用笔则多圆;凡字的形体呈圆浑的,其用笔则多方。所以,欧书以刚为主,刚中有柔;而虞书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故有识者说:
“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大凡“体圆”者,在章法处理上,不仅字距近,行距处理上亦近;而“体方”者,在章法处理上,则行距处理要比“体圆”者大一些。这是一个什么规律呢?我们当从视觉上作分析,可以发现,体圆的字,容易腾出空间来,而体方的字,则空间占得较满。
《孔子庙堂碑》与《麻姑仙坛记》比较
《孔子庙堂碑》
《麻姑仙坛记》
所以,体圆的字行距小,却并没有给人挤的感觉,反而需要有意识地把行距缩小;那么,体方的字,由于字之空间(外四角处)占得满,所以也就要有意拉大行距。这种情况,至少在以后的其他书家法帖中出现过。如我们知道的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的章法处理,字距小,行距亦小,就属于“体圆”的风格,与虞书同类;而北魏《张猛龙碑》,属于“体方”的风格,与欧体同属类。
《孔子庙堂碑》与《九成宫醴泉铭》《张猛龙碑》比较
《九成宫醴泉铭》
《张猛龙碑》
在掌握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以及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尚须细体会以下六句话:掌握特点,积极实践;心正气和,细加体验;寓方于圆,用锋在端;规矩有则,神思无限;力求温润,永兴再现;弗唯字形,达性通变。如此,则我们的学习将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