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蔡伦发明了什么(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是是非非)

时间:2024-11-11 08:17:58

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在考古学界有几大要素说,比如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了“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冶炼金属;其他国家的说者有的认为文明的要素为: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提出: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无论何种学说,我们发现其中都有文字这一项。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文字,开始能够记述自己生活、生产中重要事情,这就离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已近。

造纸术发明前文字写在哪些材料上?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刻画在甲骨上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字的书写载体的问题。那么,在造纸术出现之前,人们用以记录文字的材料有哪些呢?

除了甲骨,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那就是金文、铭文,还有一些大型的石刻,还有竹简、木简、羊皮等。但问题是这些材料相比于纸来讲要么是不易携带、要么是书写空间有限(甲骨、金属器具,就那么点地,能写几个字)、要么就是书写费力(往甲骨、金属或者石头上刻字可不那么省事)、要么是取材不便(比如爬到大石山上,那可是有危险的)、要么是价格昂贵(比如羊皮)、要么再就是不易长期保存(比如竹简、木简),所以都不是理想的记事材料。


甲骨文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造纸术的伟大之处了。

所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造纸术的发明,人类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才得以流传和保存。其意义之伟大由此可见。

蔡伦与造纸术

提到造纸术,初中历史课本中都提高到过一个人——东汉蔡伦。在郭德纲相声中就听到过太平歌词: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包文章,此纸落在我地手,张张包的都是十三香(后面的是关于十三香的啦,所以就不写了)。所以一说到造纸术每个人必然会想到蔡伦。尤其是自唐代起蔡伦被神化,为他建庙立祠,举行祭祀,在每一个造纸坊(比如电视剧《新世界》里徐天管的那一片白纸坊,就是北京造纸的地方)里也供奉蔡伦像,被奉为祖师爷(就像古代学堂供奉孔子像,中医供奉扁鹊或华佗,说相声的供奉东方朔)。

蔡伦像

  • 到底是发明还是改进?

但是关于造纸术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有争论的。因为发明这个字,按其词意来讲是首创的意思。如果说是蔡伦发明的纸,言外意就是在蔡伦之前是没有纸的。长期以来一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就是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另一种认为在蔡伦之前就已经有纸了,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蔡伦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使纸的质量更好、造纸原料来源更广、纸的成本下降,所以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而且 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以三国时期张揖和南朝范晔为代表,认为东汉时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了纸。唐代张怀瓘以及宋代部分学者为代表,他们推测为汉初(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有了以纸代简。新中国以来也是围绕着这两种观点一直在争论。

发明还是改进的争论

  • 用事实说话——考古发现对蔡伦发明说的证伪

考古学是近代才兴起的,在19世纪末才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在中国真正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事了。考古学之所以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主要是欧洲探险家借考察之名从中国或骗或抢走许多珍贵文物。比如余秋雨在《文化古旅》中有一篇《道士塔》,就介绍了王圆箓发现了敦煌石窟后,俄国人勃奥鲁切夫、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等人对敦煌石窟珍贵文物的骗取行为。

而且考古学以其科学实证的方式对古藉史料中的记述会有很好的证实或证伪功能。毕竟考古发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实物总比古人受各种因素影响记述在纸上的要更加准确。

这里我们看一看考古中与造纸术有关的一些材料。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用证据来说话、来校正古史书籍史料中的记载,证明了在蔡伦之前确是早就有了纸的使用。

1. 罗布淖尔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根据同址出土的木简的记录可以证实,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这块麻纸已经先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154年前出现。

注意是西汉时期的纸。所以早在1933年的考古之后国内就有学者认为蔡伦发明造纸术一说站不住脚了。


罗布淖尔纸

2. 灞桥纸: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该纸纸色暗黄,后经化验分析,其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这一珍贵文物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古学家按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此墓葬的下葬时间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

注意,灞桥纸比1933年发现的罗布淖尔纸还要早。又一西汉时期已经有纸的力证。


陕西博物馆藏的灞桥纸

3. 金关纸:1973年,甘肃省汉代居延地区金关驻军遗址又出土了纪年木简、绢片、麻布、木器、毛笔、石砚及古纸等物。其中,古纸共2片,1片呈白色,按同一探方内所出纪年木简断代,年代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该纸为白色,质地好,强度大,纤维束较少,经化验亦为麻纸。


金关纸

4.中颜纸:1978年10月,在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的考古中,清理出窖藏陶罐。打开盖在罐口的铜盘后,发现罐内装满多90多件物价。其中有漆器的装饰件铜泡,在铜泡中填塞有揉成团的古纸。最大一片为6.8×7.2厘米,乳黄色,柔韧,上面带有铜锈斑。由于考古地层明确,又属完整的窖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其年代应在西汉平帝之前,而麻纸的制造年代,很可能在西汉宣帝时 。

中颜纸

5.马圈湾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发现的西汉麻纸残片,共5件8片。据同时出土的纪年简考证,马圈湾纸为西汉宣帝(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元康至甘露年间之遗物。马圈湾纸数量多、保存好、残存面积大,最大的一片长32厘米,宽20厘米,纸质有粗、细之分,纸色有黄、白之别。马圈湾白色纸质地细匀,已具备制造麻质纤维纸的基本要求和功能。


马圈湾纸

6.象岗纸:1983年6月9日,广州市北郊一座称为象岗的小山上,几十名民工伴着推土机的轰鸣正在凿石刨土。海拔高度为49.7l米的小山包,已被凿掉了17米。正干得起劲,民工们突然发现那风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岗岩石块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块又一块整齐排列的砂岩石板。南越王赵昧墓就这样被发现了,在西耳室出土的铜器之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纤维质的衬垫物,经技术专家潘吉星研究鉴别,认为这种衬垫物实乃早期的植物纤维纸。经墓中出土的印章证明为南越王赵昧墓,所以象岗纸年代为公元前122-前121年间。

南越王墓发掘现场

7.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发现了秦汉墓群,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在5号墓(相当于两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年-前141年)中发现纸地图一幅,出土时置于死者胸部。其中绘有图线的最大残块,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上用墨线绘有山脉、河流、断崖及道路。从笔迹看,山、水、断崖用软笔绘成,道路则用硬笔所绘。经过年代鉴定,证实了放马滩纸比灞桥纸更早,也进一步说明了西汉初期所造的纸已经开始用于书写和绘图,虽然还不广泛。

放马滩纸

8. 悬泉纸: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挖掘,1990年发掘出字有字这的麻质纸,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犊证实为西汉宣--哀帝时期(公元前73年一前1年)。


悬泉纸

信息太长,下面,我们归纳总结一下以上出土的纸张年代:

罗布淖尔纸: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

灞桥纸:西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

金关纸: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中颜纸: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

马圈湾纸:西汉宣帝(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象岗纸:象岗纸年代为公元前122-前121年间;

放马滩纸: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纸上绘有地图;

悬泉纸:公元前73年一前1年,纸上有字;

通过以上归纳清楚地可以看出,早在西汉初就已经有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张的使用。所以,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书籍的记载有时是不能全信的,哪怕是正史的记载。因为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最早记载就是《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

“蔡侯纸”的改进

虽然考古学否定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但是蔡伦对纸的改进的功劳却是真实的。

根据《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述,蔡伦造纸用的材料是“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材料来源广泛且廉价,所以成本也就低廉。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为关键的是他造出的纸的质量还很好,便于书写。原先的麻纸比较粗糙,书写起来不平整,所以使用了也就不广泛。在麻纸之后用帛,也就是用丝绸书写,但这个太贵了,连朝廷也用不起呀。所以发蔡伦的蔡侯纸之前普遍使用的是竹简,但是这个东西又太重了。

蔡伦在造纸中增加了一道关键工序,那就是用石灰对原材料进行浸泡蒸煮。这样一来就使那些比较粗糙的植物纤维分解的更细更均匀,用这种蒸煮成糊状的材质造出的纸也就更加平整、细质、光滑,书写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此后蔡侯纸开始用于朝廷文书,替代了之前笨重的竹简。后汉和帝时期又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自此蔡侯纸名传天下,用纸也逐渐广泛。

“蔡侯纸”的改进

盖棺定论

最后,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一,蔡伦并不是因为造纸有功才被封侯的,而是因为有功于太后而被封侯。其二,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其任尚书令期间,他当时管理宫廷里各种器械工具的制作,所以改进造纸术也是在蔡伦的领导下带领宫廷技工们集体劳动的结晶,因他既是制造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当然也是制造的直接参与者,所以改进后造出的纸称为“蔡侯纸”。其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站不住脚,但是蔡伦发明“蔡侯纸”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述应该也是此意,这才有了后世人不加分辨、简化了的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不太严谨的说法。

但无论怎样,蔡伦的这一技术性革新,使纸张真正广泛走入社会,走向文化,其对文化的传播的贡献是巨大的,只此一项也足以让蔡伦在中国的科技文化史上留下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