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必去的十大地方景点
1、黄鹤楼
黄鹤楼,为武汉市绝对地标,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地处山川灵气动荡吐纳之交点,登黄鹤楼,方知大武汉大江大湖之辽阔,令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成就了“黄鹤楼”之盛名。
根据唐代评论家严羽的高论,崔颢的《黄鹤楼》诗荣获唐代七律魁首,成为千古绝唱。楼气随着诗气飚升,黄鹤楼成了一个诗歌意象、一处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文化地标。
黄鹤楼由此引发了诸多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
黄鹤楼的传说还激发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从崔颢、李白、苏东坡、岳飞到毛泽东等历代诗人、伟人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多如珠玑的诗词文赋,甚至还影响到绘画(包括年画)、建筑、戏曲、曲艺、音乐等姊妹艺术。
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动的民间传说,精美的诗、词、文、联,成就了黄鹤楼这座千古名楼。
它的“天人合一”、少贪寡欲、惩恶扬善的故事主题,平民化的叙事手法,神仙、人物、生灵和谐相处的画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以及时常意料不到的结局,不仅契合了中国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也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同。
如今的黄鹤楼已成为一座人民公园,除了黄鹤楼外,还有诸多景点可供观赏,从黄鹤楼景区规划的其中一条“英雄游线”即可现一斑:东门 → 岳飞铜像 → 白云阁 → 南楼 → 毛泽东诗碑亭 → 九九归鹤图 → 鹅池 → 诗碑廊(右拐上行) → 奇石馆 → 崔颢题诗图 → 搁笔亭 → 黄鹤楼 → 古铜顶 → 千禧钟 → 留云亭 → 吕仙洞 → 费祎亭 → 西爽亭(穿过山洞) → 黄鹤归来 → 三楚一楼牌坊 → 胜像宝塔 → 西门。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如今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相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已成为大江大湖大武汉最佳的“意象表达”。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蛇山之巅)
2、汉口江滩
武汉人说:游武汉,一定要走一次汉口江滩,走过汉口江滩,才能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气魄。
当武汉时间的纵轴划过地理的横轴,交会的那个点就是江滩。
事实上,武汉江滩不止是汉口江滩,建成的江滩还有: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江滩(硚口江滩)、青山江滩(部分与武昌江滩重合)、洪山江滩。
只不过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号称“亚洲第一大江滩文化公园”,面积达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相邻,与武昌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了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
江滩绿化很好,有三层观水平台,其中高层观景台比马路高1米多;第二层观水平台,汛期会被江水淹没;最低的一层在枯水季节会现出沙滩,人们可以拾级而下,与长江亲密接触,而冬天江滩的芦苇尤美!
说起汉口江滩,就不得不说江汉关大楼,这是一位有着100岁高龄的世纪老人,她亲眼目睹了武汉的历史沧桑和风云变幻。
江汉关大楼落成至今已近百年,而江汉关设立已160周年,一百六十年来,江汉关经历了从汉口开埠到武昌首义的近代岁月,见证了武汉从传统走向近代、从“四大名镇”蜕变为“东方芝加哥”,进而发展成“华中重镇”的风雨历程。
历经百余年发展,江汉关携带着厚重的人文积淀,写就了一部汉口码头的文化传奇,进而演变为武汉城市精神的一种文化意象。
前往汉口江滩的入口有多个,最具“历史感”的还是从江汉关大楼沿江走到江边的那一个,颇有设计感的入口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的汉口江滩,也是感受武汉码头文化最佳之所在,因为这里有“汉囗江滩码头文化广场”。
在汉口江滩还有一个万里茶道的雕塑群,讲的是武汉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的节点。
武汉是城市,不产茶,为何成了万里茶道的起点呢?皆因这里是水陆码头,中外茶商在这里交易茶叶,然后通过水运陆运,销往欧美。
汉口江滩还有诸多的景观和小品:不同主题的文化广场、江滩大舞台、音乐喷泉、水上乐园、彩色塑胶跑道、戏水梯台、观芦栈道、防汛纪念碑、横渡长江纪念馆、716艇、蒸汽小火车等等。
入夜是汉口江滩最具魅力的时刻,长江两岸高楼亮灯,真如诗人描绘的“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
夏季的傍晚,江风习习、灯火璀璨,武汉的街坊们聚集到江滩散散步、聊聊天、吹吹风、戏戏水、看看灯火,别提多惬意舒服!
汉口江滩的出入口很多。最传统的线路,就是前面提到的从江汉关大楼沿江走到武汉客运港附近的大门进,沿江往下到粤汉码头,再到长江二桥下面,从麻阳街口出。这一段是汉口江滩最精华的部分。
枯水季节,从沿江大道直走到江边,层次递进,可充分感受大武汉的大江文化。
更重要的是:武汉的江滩们,已成为突破传统堤防理念,讲述武汉人与长江相伴相生故事的最佳打卡地!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
3、东湖
对武汉人来说,东湖是放松休闲的宝藏去处,也是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最佳去处之一。
武汉不仅有长江主干道以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于此,而且还有很多大型湖泊,比如东湖,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的6倍多,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
备注:武汉还有一个“汤逊湖”,也号称全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水域面积47.6平方公里,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汤逊湖明显大过东湖,只是现在还有争议,认为汤逊湖在郊区,人文内涵也不如东湖。不管怎样,两大城中湖都在武汉,从侧面也印证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绝非虚言。
东湖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历史上屈原、李白等不少名人曾在东湖留下足迹。这里也是解放后毛泽东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
东湖还是武汉市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周边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26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56个国家、省、部属科研院所,还有中国光谷、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文化底蕴深厚。
东湖风景区划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珞洪等六大片。主要有听涛、磨山、落雁和吹笛四大景区,各具特色、自成风格:听涛休闲、磨山赏花、落雁观鸟、吹笛游山。在东湖,湿地植物及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当属落雁景区和吹笛景区。
这里历史上还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诸如纪念屈原的行吟阁、屈原塑像、楚城、楚市、楚天台和离骚碑,纪念太平天国殉难女英雄的九女墩,鲁肃的马冢遗迹,李白放鹰遗迹的放鹰台,以及洪山宝塔、无影塔、施洋烈士墓、卓刀泉等等。
东湖的游法很多,譬如:蓝色水上游;乘东湖游船,体验帆船比赛;到东湖沙滩感受“马尔代夫风情”。绿色生态游;沿着东湖绿道骑行,踏上东湖氦气球一览全域美景,到马鞍山森林公园看湿地花海。红色教育游;东湖水上红色旅游专线,串联起东湖梅岭一号、朱碑亭、离骚碑、苍柏园等景点,追寻红色印记,感悟红色文化。古色历史游;探访屈原行吟阁,感受浓浓楚文化;在湖北省博物馆里追寻荆楚大地的千年历史。夜色休闲游;去欢乐谷夜场体验放纵电音节;坐上“东湖之眼”感受夜色浪漫。
赏花也是东湖玩法之一,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尤其是东湖赏樱,三月樱花节,被誉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的东湖樱园,是武汉最受欢迎的赏樱打卡地。
更有东湖绿道,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全长101.98公里,宽6米,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绿道之一,骑行其上,心旷神怡!
在东湖,湖连湖、湖连桥、桥连树,随便一个角度,就是一幅绝美风景。
地址:武汉市城区东部
4、武汉长江大桥
大江大湖大武汉,对于河湖众多的武汉来说,江湖之上的桥梁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有“桥梁博物馆”之美誉。而武汉长江大桥更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盛誉。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词,形象地说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和重要。该桥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建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
这座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武汉发展,更是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的玩法很多:您可以自驾或者乘坐公交过桥,横跨浩瀚的长江;您也可以乘坐火车过桥,视角则大为不同;您当然也可以步行过桥,上下大桥可乘坐桥头堡的电梯;您还可以登上武汉长江大桥景观台,赏长江、观望大桥;您也可以登上黄鹤楼,俯瞰远眺大桥。
重大节日,武汉长江大桥的灯光秀也是“一绝”。2018年10月2日,武汉长江大桥在国庆节日期间以灯光秀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10分钟直播展现出梦幻江城的壮丽景象,诉说着“我爱您,祖国”的城市情意。
如今武汉长江大桥的灯光秀已经演变为“长江灯光秀”,今年春节,长江灯光秀兔年新春特辑正式上演,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地标建筑变身为璀璨幕布,奇趣梦幻的色彩点亮城市夜空。
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有“同一位置线上”的连接。登上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就横在她的面前,这一组“古今”建筑的交相辉映,令武汉江景风光更为美丽。
地址:横跨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的江面上
5、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虽然她并不长,只有604米, 却被誉为“武汉最美街道”,在这里可以感受曾经“大汉口”的繁华。
她是武汉百年风云的缩影,曾被迫成为租界区,也见证过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而得名,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
黎黄陂路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在1925年以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属汉口俄租界。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命名为黎黄陂路。
这里至今仍遗留有17处租界时代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俄国巡捕房、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美国海军青年会、俄租界工部局、高氏医院、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等旧址,都较为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部分被改造为咖啡馆、画廊、摄影工作室。
这里及周边还发生过多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先后设立过许多重要机构,保存至今的有中外闻名的共进会旧址和八七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等。此外,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武汉守备总指挥部、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以至于50年代初期的中共武汉市委,都曾设于这条小街。
这片街区的大道小巷,都留下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它们的每一扇旧式门户和别致的窗棂,都能透出一种神秘与深沉。
1997年,武汉江岸区政府建设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以为纪念。
附近值得打卡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平和打包厂、青岛路、同兴里、吉庆街、古德寺、武汉美术馆、江汉路步行街、汉口水塔美食街、空中小镇等等。
黎黄陂路是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是大武汉之汉口神采与气质的延续。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
6、昙华林
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千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能让您沉浸式游走在“老武昌”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
“昙华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花,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也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
当时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瑞典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还有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令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在这里,有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仁济医院;有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有所有昙华林历史遗迹中面积最大,同时存留建筑物最多的文物区—意大利、英国天主教区;有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有白骨累累的育婴堂万婴墓;有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旧址;有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晏道刚的故居...
湖广总督林则徐曾在此兴建丰备仓;张之洞曾先后在此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曾在此居住;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石瑛也曾在此居住;陈独秀曾应邀来此演讲;郭沫若曾在此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大武汉三镇中,武昌的老地名数量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历史文化特征。昙华林是大武汉之武昌神采与气质的延续。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北角,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
7、户部巷
武汉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来这里感受一下大武汉的“过早”文化吧。
户部巷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的户部衙门)而得名。古往今来,此巷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声名鹊起,经久不衰。
如今的户部巷,全称户部巷汉味风情街,主要由特色小吃群、楼和楼、文化长廊、文化墙、戏台等建筑组成,是武汉早点的标志、老武汉形象的缩影,更是大武汉过早文化的体现。
武汉的“过早”与广东悠闲的品茶尝酥的早茶不同。武汉人通常来不及坐下慢慢吃,手里捧着或者包里装着,匆匆就赶着上班或是上学去了。
武汉之所以形成“过早”的文化,与大武汉的码头文化密不可分。环抱两江的武汉近代以来是重要的商贸码头,在匆忙的赶工路上来不及吃早餐,只能在路上买着边走边吃;渐渐地,过早成了武汉的一种习惯,一种习俗;“过”字带有仪式感,足以表明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态度;同时,“过早”二字,又有匆忙赶时间的意味。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武汉人过早:汉口的为了油饼包烧麦,可以早上坐轮渡去武昌,武昌的为了汉口的骏骏牛肉粉,不顾早高峰,挤到汉口来。
对于游人而言,游过黄鹤楼、逛完长江大桥、到江边吹吹风、再趟过小众的昙华林,饿了你会不由自主地逛进户部巷,去选择合适自己的美食。
这里的传统小吃、江城名小吃、特色小吃等已经有170多种以上,什么油炸面窝、生煎包子、蔡林记热干面、酸辣米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清蒸武昌鱼、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光看名字就馋死你。
纪录片《早餐中国》的王长铮曾说:这座大码头,有着浓郁的市民气息,武汉人泼辣豪爽,包容,不排外。在最有生活气息的早餐摊,话家常、聊新闻,然后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努力为生活奋斗。
这样的生活场景虽然是简单的市井生活,却总能让身在异乡的客人迅速找到熟悉感和融入感。
吃货们,来“江城小吃第一巷” —户部巷打卡吧,亲身感受一下大武汉的“过早”文化。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与自由路交叉口
8、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境”之称。
唐朝诗人崔颢一首七言律诗不仅成就了“黄鹤楼”,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也成就了“晴川阁”。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地处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禹王庙)时增建,1984年,按照清代光绪年间的样式重建。
说到晴川阁,就不能不说龟山,晴川阁在龟山上,黄鹤楼在蛇山上;毛泽东的一句“龟蛇锁大江”,形象地比喻了龟山蛇山对于武汉的重要性。
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变化。大禹治水时,命龟蛇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以自己的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
龟山头伸出江边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当然“禹功矶”上面还有晴川阁。
禹功矶是天然而生,怪石嶙峋,直劈江浪。这是“大禹治水”成功之所,故得此名。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龟、蛇二山束锁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事实。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奠定了长江大桥的基础。龟山、蛇山这种有利于武汉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作用,比两座山的登临和观赏价值要大得多,但却往往不被兴致勃勃的游人所察觉。
咱们说回到晴川阁,她本来只是大禹庙的衍生物,因其“规制视旧,宏丽盖十之七云”,超过大禹庙,便开始喧宾夺主了。如今她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
登晴川阁至少可以领略这么几种景致:一是大江潮涌,吞没荆江之月;二是鹤楼冲天,势压武昌全城;三是江汉朝宗,禹矶中分二水;四是长烟空濛,衡岳依稀可见。
晴川阁的整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花岗岩台基、红墙柱、二层飞檐、四角铜铃,大脊两端绘有龙形饰物,彩绘红漆。
每次来武汉,一定要来汉阳,到这里看看。无论站在龟山之巅,仰望江滩,还是深入其中,这座古朴典雅的阁楼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文传说。
登上晴川阁,就不由地想起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这既是我国先民举族动员开创华夏文明的象征,也激励着从古至今的武汉人开辟江河坚守城市。
特别提示:晴川阁周边景点众多,龟山、月湖、古琴台都值得一游;尤其是龟山,山上名胜古迹诸多,有:龟山电视塔、禹王宫、鄂王庙、关王庙、桃花夫人庙、桃花夫人洞、太平兴国寺、罗汉寺、鲁肃墓、刘琦墓、楚波亭、朝宗亭、关羽遗迹洗马洞、磨刀石、摩崖石刻等。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洗马长街86号
9、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被武汉人称为“珞珈山森林公园”,享有“近代中国最美学校”之美誉。除了“大江大湖大武汉”,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大江大湖大学府”。武汉以山丘和江湖怀抱校园,用智慧和胸怀滋养少年,所谓“一城山水半城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武汉大学只是其中最亮的缩影。
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选定珞珈山为校址,迄今已近百年。
武汉大学坐落位置,以珞珈山为屏,东湖水为镜,碧水青山,山色湖光,校园内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各类名花异草,曲径回廊、鸟语花香,处处皆美景。
武汉大学之美,美在“重新创造之痛快”
重新选址前,当时全国教育当局的最高主事者—蔡元培,对武汉大学有着很高的期待和不凡的定位。他说:“中国三十年来,有新式大学后,总计全国大学约百数十所,多因过去历史关系,虽时时改革,总不如武大之与旧历史一刀截断,重新创造之痛快。”
蔡元培先生后来委派了几位他在北京大学的老同事来武汉参与筹备新武大,把这所大学的学术定位进行了提升。
其中一位筹备委员,就是提出武大要在城郊建新校舍的李四光。至于最后一步选址的微调,则与美国建筑师开尔斯有密切关系—由山南平地调整到山北丘陵地带,是开尔斯对于新校舍以学院为单位组团式布局的规划思路下的必然选择。
关于武汉大学新校址的选定,“李四光骑着毛驴找到珞珈山”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直到今天,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教四楼门口,还有一尊李四光斜靠一头毛驴的雕像。
武汉国立大学,1929年开始设计,1930年动工,二期工程的主要建筑是1930年代中期才进行的设计。从时间上看,它的规划设计确实已经比较晚了。
然而,正因为晚,才让人窥到中国建筑近代发展进程中,一些有意味的中西实践。
李四光也曾说:“这个学校完全是从无中生有,好像在白纸上做文章一样,完全系由理想而实现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武汉大学之美,美在“古色古韵老建筑”
承前所述,与武大珞珈山校园设计和兴建的同时期,在国民政府官方的大力倡导下,全国公共建筑领域则正在发生着第二场民族形式复古运动—“中国固有之形式”。
武大在找到建筑师开尔斯以前,就已经确立了新校舍建筑风格要采用民族形式;当然,建筑师开尔斯个人的一些设计特点也影响了武大校园的建筑风格。
现在小编就带你去瞧瞧武大的那些迷人的建筑:
①老斋舍:如今的樱园宿舍,是武汉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从下到上共108级台阶,沿着台阶可登上樱顶俯瞰整个武大校园,一片碧绿便尽收眼底。
②老图书馆: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的典范,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之美。穿过古香古色的门廊便可到达庄重和谐宁谧典雅的大厅,仿佛看到一个学子手捧一本书,一缕红色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他面前的红桌椅上,这种意境是何等美妙。
③武大牌坊:曾三度改头换面,现在的牌坊为2013年修建,但整体形象仍为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寓意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寓意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牌楼的背面从右到左刻着小篆体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这6个大字基本涵盖武汉大学的学科门类。曾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有气魄的校名,它被念作“学大汉,武立国”。
武汉大学之美,美在“东湖之畔的校园”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都坐落在东湖湖畔,成为一道绝佳的风景线,坐在武大校车沿着东湖大道行驶,你就能想象到这个“母亲湖”是如何滋养这些学校的。
但关于武大与东湖的关系,还有一个前人不太注意的视角。通过史料回到民国,就可以看到在东湖从一片普通的城郊荒泽演化为一个风景游憩地的最开始,武大扮演了极为重要和核心的角色,其实武大是东湖风景区建设的主要拓荒者之一,对东湖风景区日后的交通格局、人文积淀、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说,是东湖成就了武大,还是武大成就了东湖,现在还很难说清,客观地说,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武汉大学之美,美在“樱花大道”
如今提起武大,有人第一想起的是武汉的樱花。那樱花是如何来的?1972年中日建交后,一位日本友人赠予了周恩来总理一些樱花树苗,后来总理将樱花树苗转赠予武汉大学,并种植于武汉大学行政楼、新闻院以及现在的樱花大道。
每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美丽的樱花绚烂开放,绽放出迷人的花朵,置身于200多米长的樱花大道中,抬头看不见天,只能看见粉红或洁白如雪的画卷,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想象一下和你心爱的人走在樱花大道上,是何等的浪漫!
有言: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中华园林之精妙;武测水院,咸归于斯,省府市府,治理整顿,创国立大学之新风。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10、宝通禅寺
大隐隐于市,武汉唯一的皇家寺院,寺院建筑明显有着皇家气派,和北京故宫的建筑非常类似。从南朝刘宋到明朝,一共得到10位皇帝、6位王侯的护持。据说求姻缘很灵哟!
宝通禅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南麓,为历世清净佛刹,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也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该寺占地11万多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其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
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的象征,各个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维护和保养。在《广阳杂记》中被清人刘献廷这样介绍:“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
“大江大湖大武汉”,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就是武汉的地理龙脉。洪山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宝通禅寺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宝通禅寺依山而建。最前面为山门,两旁屏墙高耸,布瓦铺脊,门楣上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宝通禅寺”四个大金字。门前有石狮一对,侍立两旁,狮为明代雕刻。山门之后,依次为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铁佛殿、法界宫、华严洞、华严亭、宝通塔。整个寺庙随山势而建,隐现自然,层迭有致。
南朝刘宋年间(420年-479年),宝通禅寺始建,初名东山寺,后有弥陀寺、东岩阁、崇宁万寿禅寺、洪山寺、宝通寺等名称。历经了千年风雨,几经毁坏又重建,最终寺内留下的殿宇多为清同治四年及光绪五年的建筑。
宝通禅寺作为皇家寺院,亮点诸多。
其一,传说很多。其中镇寺之宝“佛足”传说最为传奇:唐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南昌)开元寺善庆大师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大师圆寂前,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留于寺内,表示升天以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便成为灵峰寺的镇寺之宝;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南宋名将孟珙为了防范金兵南侵,便将善庆大师的“双足”迁至武昌东山,并奏请宋理宗扩建弥陀寺,敕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武昌时,闻蒙古皇帝蒙哥于四川战死,急收兵北返争夺皇位,并命取“佛足”随军,以鼓舞征战士气;忽必烈登上皇位后,又派钦差专程护送“佛足”奉还洪山,路经许州(今许昌),“佛足”突然变重不愿意再走了,于是元世祖即命令在许州建寺,供奉“佛足”。战乱使“佛足”南迁北徙,奔走异乡,也客观上导致了随州、武昌、许昌三座洪山的产生,成就了中国人文地理上的一段佳话。
其二,文物荟萃、古迹繁多。宋钟、元塔、须弥座、明狮、摩崖石刻等。其中“宋钟”俗称“万斤钟”,为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孟珙铸造;铜镶口边,钟体庞大、沉重,钟声音色浑厚,悦耳动听;钟上铭文多己剥落,惟其“嘉熙庚子七月中元汉东盂珙撰”13个字尚可辨认。而“摩崖石刻”最具佛教文化内涵,这八处石刻,今名“洪山摩崖八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元塔”,即洪山宝塔,元代竣工;该塔屹立于洪山之巅,原名宝通塔、灵济塔,系1280年前后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募建。塔高45.6米,砖石结构,分七级八方,设计精妙,为荆楚之最;塔顶系6.5吨紫铜铸就,企盼永恒;由基层拱门而入,拾级盘旋而上,登顶远眺,楚天风光尽收眼底。
其三,素食名盛、菜薹正宗。宝通素菜,历史悠久,历近1500年;自六七十年代,宝通素菜声名鹊起,而今,宝通素菜独树一帜。武汉人的餐桌上,总离不开一盘洪山菜薹,特别是腊肉炒菜薹,堪称一绝,很多外地朋友可能不知道,洪山菜薹最正宗的产地,是宝通禅寺。如今,在宝通禅寺素食馆吃菜薹,已成游点之一。
去寺庙除了参观,祈福是最重要的事了,相传宝通禅寺求姻缘最为灵验。推荐一个祈福路线: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殿-万佛殿-洪山宝塔,其中洪山宝塔上塔需要收费,上塔或者买香火在塔下祈福都是可以的。
参观祈福途中,可以观赏宝通禅寺依山而建的奇妙景色,游览千年皇家寺院的富丽堂皇,院中的建筑和景色也很适合拍照哟!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